清代酸枝梳妝盒
盒子的頂蓋與前門面鑲包有蝙蝠、花瓶等形狀的貝片,左右兩邊有銅挽耳,工藝精湛美觀,造型古樸。正面是一魚形的銅鎖耳,上面刻有“百子千孫”花草紋路;左右兩邊盒門鑲嵌螺钿有“雙鹿”圖樣。整個梳妝盒以酸枝為結構。
隔日,我在電話裏再次問他,這個梳妝盒從何收藏來。他說是台北中華商場,看到一位年過七旬攤家,賣攤上所賣的東西。他看這個梳妝盒造型古樸、精美,內有乾坤的梳妝盒吸引住了,當即就買回去。清代的梳妝盒,就多集梳妝、儲藏、照鏡等多種功能,如這個梳妝盒左右的兩個暗格,就是用來放金戒指、耳環、項鍊、手鐲等貴重物品。
一些清代和民國時的梳妝盒,但大都製作得比較簡單,很少有製作得這麼精美和複雜的,因此很有收藏價值。在他的鼓吹下,再加上價格也很親民,於是我就下標。但是,那時候的我,還不懂保護古物原貌的重要性。
因之前看過一些八卦雜誌,說不要收藏有鏡子的老物,怕有不乾淨的東西晚上會出來。又加上七夜怪談電影的影響之下,我請對方把鏡子打破再寄過來給我。對方賣家答應,沒多久我收到了包裏。一打開發現到如此精美的工藝與厚實的包奬,結果卻獨缺了重要的鏡子。
我馬上又播電話過去找那位賣家,麻煩他可否把鏡子及外框寄回給我。對方很抱歉回答說:鏡子已破裂,昨天已丟但是木框還在。問我還要嗎?我說:要。他還跟我報怨說那個鏡子好硬,不好處理。讓他花一整天在敲鏡子……。現在的我真後悔,這些不科學的思想,把好好一件清末酸枝梳妝盒給破壞了。
古早鏡子起源於什麼時間,已經很難追究正確的歷史。猶如漢代那些鏽跡斑駁的銅鏡,時空模糊了人們很多的記憶。但世間有件事卻從來沒有模糊過,那就是女人“對鏡貼花黃”的梳妝之美。我猜最初的鏡子一定是一窪清澈的水,隨後可能是一瓢水、也可能是一口井水,再後來就是一面銅鏡,最好就是鏡臺了。
鏡臺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東西,因為貼花黃的事是一件很複雜的事。對鏡貼花黃傳統梳妝盒始盛行于唐宋,到明清時期隨著細木傢俱的出現而大量流行硬木梳妝盒,即可家用又可隨身攜帶外出使用。梳妝盒大都為寬30多公分、高度20多公分的箱子,箱子外角多用暗榫連接,金屬件附在連接處加固,因此結構比較牢固;箱子內部非常精緻,一般分鏡臺和抽屜兩部分;抽屜又分為普通抽屜和抽盤兩種,抽盤可以取出放在桌面上盛放一些梳妝常用物品和工具。
明清時期的梳妝盒用料多考究,多以黃花梨、紫檀、烏木、鸂鶒木、老紅木等傳統名貴木材製作而成。與女人需要梳妝一樣,梳妝盒外表除了木質紋理自然美外多採用雕刻、鑲嵌、漆藝來修飾。梳妝盒和官皮箱是男女間可相提並論的一件器物,在結構上也有很多相似之處,但功能上區別甚大。梳妝盒更多的體現了女性的柔美,梳妝盒樣式也更多樣化和個性化。
好的梳妝盒,內部結構相比其他器型更是精密合理。每一梳妝盒不單單是匠心獨具,更是女人追求完美的最佳體現,也體現了男人對女人的精心呵護之美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