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、鋼、水的藝術 日本刀鐔

    中國古董這些年被炒作太高沒利潤,台灣早期本土民藝品貨源又匱乏,導致原本賣中國古物許多店家或一些跑單幫客,紛紛前往日本引進古董民藝品。由於日本經濟疲弱、景氣蕭條,日本的古董價位就比早期親民許多。因此,日本貨就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台各地冒出。基本上,台灣進口的日本古董大多屬於民藝品之流,價錢不高多為平價品。但是,不要認為是日本的民藝品,品質就不好或雕工不細緻。日本品質是全世界公認出了名的,特別是古董、民藝。

    因為日本人做事比較細緻,規矩,做什麼都有條條框框,做什麼都有一定的方式方法,不太需要自己的主見,只要按著傳承的マニュアル(操作指南,做事守則)來操作,一般准不會錯,而且各行各業都會有一套マニュアル。特別是匠人,更具代表。如果想更了解日本匠人的精神,大塊文化有出一本《匠人精神:一流人才育成的30條法則》作者秋山利輝、陳曉麗譯。
    單純追求技術,是無法成為一流人才。日本學徒制的要求,是從基本開始;對人禮儀、心理態度、頭腦意識、手上技術等等。要你全身心投入的鍛鍊八年,是從心練起,尊重師傅、同門、工作場所、工具乃至於父母、顧客,心手相應,身與藝合,真積力久則入,日積月累,才能入木三分深深烙印。


    書中秋山利輝期許:「我的任務是將日本人所有的技術和精神,傳授給下一代年輕人。我希望可以培養出十個水準超越我之上的工匠。這十位再培養出超過他們的十位工匠,如此一來,就能培養出一百個「超級明星」的一流匠人。這樣連鎖發展下去,就可以源源不絕地培養出一流匠人。秋山木工的人才教育是一種「體制」,希望能在各種作業場所和工種中,使用這套「體制」培養出獨當一面的一流匠人。」(頁136-137
 
    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,讓我巧見「日本刀鐔」。當時我目不轉睛,驚為此物應為天上有。從那時刻,又開啓了我收藏的另一道門,開始喜歡日本匠人的鍛造工藝之美,精工巧做的「日本刀鐔」變成是我的收藏新寵。
  
    這些刀鐔都是我這些年所陸續收購而來,我只要有看到都會想買回來。曾有人說日本刀是武士的行頭,那麼鐔就相當於武士的臉面。武士行走在路上,與之迎面相遇者首先看到的,就是其佩刀上的刀鐔。鐔的藝術品位代表著武士的格調與修養,因此製作鐔的工匠莫不竭盡所能將鐔的藝術創意發揮到極致。鐔可以說是日本刀的靈魂,也是世界刀劍文化中日本獨有的藝術門類。
    刀鐔文化在日本江戶時代大放異彩,百家爭鳴,這也是日本刀鐔藝術的顛峰時期。一般刀鐔以鐵或銅合金為材料,鐵鐔必須經過嚴格冶煉以保證鐵質精純,其表面在歲月侵蝕中會產生烏亮薄黑且光滑的氧化層,但撫之不著手。如若表面附著有淡黃色、淡紅色浮鏽,且撫之沾手,則鐵質不佳,這樣的鐔非屬上品。



    鐵鐔存在於各時代,室町時代以前多注重實用性,樣式樸實,鐔工多由刀工或甲胄工兼任,做工大多是鏤空鐵鐔,將構思圖案以鏤空透雕去除。以銅合金為材質者大多以銅銀、銅鉛、錫銅、亞鉛等依比例混合成不同顏色,光澤優雅,軟硬適中,方為上等合金選材。銅鐔大部分為桃山時代以後的作品,其上大多鑲嵌鎏金、錯金。

    江戶時代不論鐵鐔或銅鐔,絕大多數由專任鐔工製作,鐵鐔不論陰刻陽刻,透雕等均登峰造極,與室町時代之前雕法不同,留下所需圖樣而將多餘空地以鏤空透雕去除。
    
    刀鐔圖案設計與做工繁複細密,圖案題材依派別、地域(自然環境)、個人偏好而相映成趣,大體有龍、虎、獅、花鳥、植物、人物、昆蟲、風景、幾何圖形、文字、生活用品等,可謂包羅萬象。鐔圖案的雕刻工藝包括;高肉雕、毛雕、片切雕、肉合雕、鋤出雕、薄肉雕、透空雕等。鑲嵌工藝,包括平象嵌、線象嵌、布目象嵌、高肉象嵌、包金等。

      一枚刀鐔的藝術價值高低,鑒別標準不外材料的選擇是否合理,設計風格是否具有巧思創意,構圖與空間分配是否恰當,施工技術精練與否,創作完成後整體感受如何,是否名匠所作,歷經數百年後保存狀態等,為判斷作品價值主要依據。如同篆刻藝術,在手掌大的空間裡,蘊含了如宇宙般浩瀚的想像空間,其創作領域綜合了水墨、工筆、寫意等繪畫類似的創作思路,結合金屬的鑲嵌工藝,成就了獨特的藝術。
    這些刀鐔的美,彷彿可以感受到偏執的美學理念堅持,在設計之初就注入了日本匠人的靈魂,令人驚嘆!難怪它備受各方推崇至今歷久不衰,技術容易被超越,但匠人精神無法被模仿。如果精神一流,技術肯定是一流。
用心、堅持、等待,或許是現下追求功利主義的我們,逐漸喪失的核心價值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