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藥鈴(郎中搖鈴)
每到週末的跳蚤市場,前來逛街尋寶的人,都不約而同的從各地湧入,出現在這中部最大的舊貨狩獵場上。逛著、逛著,我來到了一間播放著30年代黑膠唱片的攤位前,突然發現一件類似甜甜圈的物件,拿起來用手一搖,清脆作響。隨口問了一下店老闆,此為何物? 他說是”藥鈴” 。第一次聽到”藥鈴”,覺得非常有趣也心動。再次問老闆,此物從何處收購而來、歷史、年代等。
老闆説: 這是清代郎中專用的藥鈴,是從一間停止營業的古董店所收購而來。據他了解應該來自西藏地區的物件, 依銅锈老化的程度,該物的歷史應該可以推到清中期左右。因為,在那個沒有擴音器喇叭的時代,可以透過藥鈴的聲音讓民眾知道。所以,不管是在城鎮、鄉村,都時常能聽到搖藥鈴的人在行醫賣藥。古代的郎中或懂醫藥知識的藥販子,在大街小巷,農村的田間阡陌,就不用大聲叫破侯嚨,他只要搖搖鈴聲,人們聽到他們的鈴聲,便知有郎中來了。
老闆説: 這是清代郎中專用的藥鈴,是從一間停止營業的古董店所收購而來。據他了解應該來自西藏地區的物件, 依銅锈老化的程度,該物的歷史應該可以推到清中期左右。因為,在那個沒有擴音器喇叭的時代,可以透過藥鈴的聲音讓民眾知道。所以,不管是在城鎮、鄉村,都時常能聽到搖藥鈴的人在行醫賣藥。古代的郎中或懂醫藥知識的藥販子,在大街小巷,農村的田間阡陌,就不用大聲叫破侯嚨,他只要搖搖鈴聲,人們聽到他們的鈴聲,便知有郎中來了。
這個鼓圓鼓圓的像是個甜甜圈藥鈴老銅器,拿近眼細看裏面還有兩粒銅丸外加一粒西藏琥珀,外周有寬寬的縫隙,係發聲口。縫隙內壁塗抹砂晶,以使藥鈴在搖動時,銅丸與西藏琥珀摩擦撞擊的聲音更大,更加悅耳,鈴聲傳得更遠。加上有著八卦的雕刻,更是具有美感的加值。

他們手中的串鈴,又叫“虎撐”,是舊時行醫者手執的一種又叫作“串鈴”、“虎銜”和“報君知”的物件,據說是唐代名醫孫思邈發明的。
後來,遊醫郎中為顯示自己也有名醫孫思邈那樣的醫術,手裡也都拿著這樣的鐵環,作為行醫的標誌。
如何使用方式,老闆拿起來親自介紹說: 藥鈴需套入五隻指頭才行,否則搖動時就容易滑落下來。更重要的是此藥鈴製作特別精緻規整。握在手裏輕重合適,大小適中,自然舒暢。鈴的兩面均雕鏨有易經八卦圖,上下都一樣,顯得十分精美。從內外包漿來看,應是清代之物。此鈴雖經百多年,仍保存完美,毫無損傷,再加上厚重的包漿與老化的銅锈,更顯得古色古香。當下一陣討價還價之後,終於以我心中價錢跟老闆購買回家去了。
滿心歡喜回到家後,查了一些書籍文獻網路資料,更清楚地知道了藥鈴又亦稱虎撐子。相傳是藥王孫思邈的發明。孫思邈是唐代初期的醫藥學家,活了一百多歲,被後人稱為藥王。

相傳,有一天,孫思邈正在路上行走,突然發現一隻虎追了上來。孫思邈忙放下藥囊,拿起扁擔,準備和虎一拼。可是老虎追到孫思邈的跟前站住了,不但沒有傷害他的意思,還流露出哀求的神色。孫思邈一看就明白了,這虎是來找自己看病的。
只見那虎張大嘴,原來是一根骨頭卡在了老虎的喉嚨裡,孫思邈拿起身邊的銅鈴套在胳膊上,把手伸進老虎的嘴裡,一使勁,把骨頭拔了出來,老虎疼得一合嘴,牙齒正好咬在銅制的串鈴上,這才沒有傷著孫思邈的胳膊。所以又把“鈴醫”手上的串鈴叫作“虎撐”。
從此後,銅環就改成了手搖鈴,成為採藥人的標誌。醫生們遊走行醫也搖此藥鈴,以顯示這是藥王的弟子。再後來,逐漸成了行醫賣藥的標誌。不過,賣藥行醫的人搖動藥鈴,也有約定俗成的行規。
醫術有三六九等,使用藥鈴的方法也不盡相同。走方醫搖動虎撐時有一定的規矩:例如,舉過頭頂搖動,象徵醫術高明;與肩齊平搖動,表示醫術較高;如果放在胸前搖動,表示是一般的郎中,使買藥求醫之人一望便知遊醫的水準。
看完文獻資料後,在家客廳馬上試著去搖了搖。沒想到在公寓封閉空間裏,藥鈴聲音大得出奇非常嚇人,比電視裏傳出的聲音還大上數倍,不用說馬上就被老婆及女兒們同聲制止,說吵人不要搖了。看來我只能放在桌上當紙鎮用了,我想如果要叫女兒們起床上學,也許早上可以試一下吧~~嘻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