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玩核桃雕八仙
轉動電視時,無意間看到主持人正在介紹玩核桃的節目。說核桃有著悠久的歷史,是古人養生、保健的智慧之法,也是東方世界獨特的文化。 是藝術美學結合強身健體的功能,具有實用性的古董文玩。
當兩個核桃在手中轉動、壓擠、摩擦時,指和掌鬆緊有度,指掌部的血管能得到反復揉擠和按摩,這種鍛煉就像做“血管體操”一樣,增強血管的舒縮能力,降低其脆性,血管的功能在不經意間得到了良性訓練。手部神經極為發達,讓末梢神經的痛覺、溫覺、觸覺十分敏感,能刺激手上的諸多穴位,可以到通經脈、養臟腑、調虛實、定氣血的保健功能。古已有之,這核桃再經過匠師的構思和精雕細刻之後,即賦予了它藝術生命力,讓它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。也可以讓核桃表面的色澤越玩越紅,價值也就越高。
這麼小且堅硬的核果上,匠師透過雕琢技巧,刻出如此細膩人物效果,這真是一種費盡心思與眼力的藝品。目前很多大陸旅遊團來台灣必到的景點之一國立故宮,在故宮展示眾多的寶貝裡,最多人聚精會神、評頭論足的藏品之一,也就是國中課本上最有著名、令人歎為觀止的核雕 --《核舟記》,它是明人王叔遠在桃核上雕刻“東坡夜遊赤壁”。一枚不足一寸的桃核上,鐫刻蘇東坡、佛印和黃庭堅等五人,一船夫划船,一小童燒水,舟上艙軒篷楫,什物俱全。這種技藝被明末散文家魏學洢所寫下來,讓核雕這種技藝從此名揚天下。
橄欖核以其堅硬、易上包漿、大小合適等特點成為核雕的主流品種,幾乎達到“是文人必手持摺扇,有摺扇必有 核雕扇墜”的地步。
有人形容核雕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、“一粒芥子納須彌三千”,說的就是它的文化價值。作為民間工藝之一,核雕的選材以杏核、橄欖核、桃核等為主,這些價廉果核經過雕刻師加工後,所呈現出的藝術價值讓核雕身價倍增。
曾經在國際拍賣會場上,小小一枚桃核動輒拍出上百萬元,可以說,核雕是一門化腐朽為神奇的技藝。在玩家眼中,原核的價值在核雕作品中幾乎忽略不計。評價一件核雕的價值,不僅工藝要精湛,把玩光亮的包漿才是越有價值主因,這是一個重要評鑑的因素。核雕的魅力也就在於此,象牙雕高貴但越放越黃,失去潔白的本色。紫檀木雕文雅卻越戴越黑,只有橄欖核雕是表面的色澤越玩越紅,尤其年代久遠的核雕,更是通透有質感。
隨著年齡增長,身體也變得遲鈍。現在我時不常地把玩核桃,利用凹凸不平的紋理來擠壓肌膚,促進神經末梢的血液迴圈。經一段時間後,刺激手掌穴位,掌指真的變得靈活、輕快許多,這真是一件值得投資的古董收藏品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