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惜了北宋嬰戲刻花影青大碗

宋代推崇平淡、平易的審美趣味,文學藝術基本沒有出現華麗、綺靡的美學風尚,從上至下,宋代被經世致用的觀念籠罩,這與日本興起的“物哀”極其相似。

這種癡迷之情一直延續,始終沒有改變。故在日本還保留著大量中國古董珍品,不少買家都趁著目前日本泡沫經濟時代,在低迷又便宜的日幣下,台灣不少古董商們都蜂擁而至地去尋寶。
這件北宋標準的湖田窯影青瓷刻花嬰戲紋大碗,是這樣來的。
宋代景德鎮窯以民間生活日用品為大宗,飲食具酒具最為多見,其刻花、劃花技法均於簡練流動中頗見功力。
而湖田窯位於景德鎮市東南湖田村,在五代時期主要是燒造青瓷和白瓷,青瓷胎色青灰,白瓷潔白,產品以盤、碗為主。
宋代景德鎮窯以民間生活日用品為大宗,飲食具酒具最為多見,其刻花、劃花技法均於簡練流動中頗見功力。

所謂的影青瓷,其品種以青白瓷為主,獨具一格,青白瓷胎質潔白細膩,擊之聲音清脆悅耳,釉色介於青白兩色之間,青中閃白,白中泛青,釉質清澈似湖水瑩潤如玉,習稱影青,又有饒玉之譽。

湖田窯燒制的刻花嬰戲紋碗有一個明顯的特徵,釉汁在焙燒時因粘度小而易薄處泛白,積釉處帶水綠色、釉面的光澤度強、釉層透面度強、釉中氣泡大而疏。
北宋早期的釉色多帶微黃,南宋事情白藍、絕大多數都是具有晶瑩碧透,色質如玉的外觀效果。
採用一邊深一邊淺的刀法,即所謂的“半刀泥”刻成,線條簡潔流暢,形象生動有趣,娃娃可愛自然,童趣雅然。
南宋中期後品質與日俱增,紋飾繁多,以快輪拉坯,鐵刀精細修琢,胎體和釉質緻密,燒制極佳,青白釉溫潤如玉,以刻花、劃花手法作出水波、飛鳳、蓮荷、牡丹、遊魚等裝飾,簡練流暢,有很高的藝術水準。

刻劃娃娃構思簡練扼要,常用明快的弧形線勾勒出五官、手足、衣紋等細部特徵。寥寥數刀輪廓線勾勒出的娃娃,頭大體腴,生靈活潑,嬉戲于河塘水際看似紛繁的畫面,其實自然有趣。
匠師經年累月的技法,透過他們的手腕提按頓捺,劃出長短不一、粗細變化的同心水波紋。這些同心、水波紋,自然而有序地排布在粗線條的輪廓內,與複刀主線、單刀輪廓線共同構成一幅完整圖案。
整個線條變化,讓畫面根本找不出一根可有可無的線條。僅此一點,足以想像當時匠師是何等胸有成竹之高人。
薄胎、透光,敲擊時聲音悅耳。能持續數十秒。在光線照射下有娃娃圖案。以現在的工藝是難以達到此製作水準的。真是一件難得的珍品!
只可惜有該碗從中間破裂,不過也正因如此,口袋不深的我才能收藏它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