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宋(第12~13世紀) 湖田窯葵口刻蓮花盤
我喜歡老東西的原因是,它有故事,有生命力。
自從青少年時期就喜歡舊舊的東西,在路上看到人家丟棄的老東西,就會想把它收集起來,一直到現今的我還是如此。
可能我內心裡居住著老靈魂吧。
無論哪種稱呼,均可直觀地將瓷的特點表露無疑,即青中帶白白裡有青,瓷胎薄如蟬翼,觸手圓潤自然,雖有瓷名卻有玉質。
經由光線的透射,更能仿佛可以窺見瓷胎中清白一體的瓷骨,極為珍貴。
影青瓷可以稱為青白瓷,但並非所有青白瓷都可稱為影青瓷。
趙汝適《諸蕃志》記述我國當時陶瓷器對外貿易的情況,其中有在南洋“婆”(東南亞)等地有番商用青白瓷器交易的記載。
因為我之前專收木雕雜項為主,對此方面較有心得,但對宋代景德鎮影青釉瓷器未曾收過相當陌生。
台灣地區博物館所藏也太少,連遠觀機會都沒有,而現貨市場及藏家手中宋代景德鎮影青釉瓷器也從未見過,都無法能夠親自上手。
朋友告訴我像陶瓷的鑑定依據,大都根據造型、釉色、紋飾、圈足等來判斷,尤其是修足的方法,每一個時代、每一個窯廠都不一樣,另外也要搞懂歷代的制度,像明代不可能有小杯,那時都是用碗,如果有小杯打上明朝的年代,那一定是假的。要如何鑑定宋代景德鎮影青釉瓷器的特徵,可以從造型、胎土、圈足、釉面釉色、及紋飾五方面來判斷檢視。
影青瓷早期胎較厚,後來逐漸變薄,宋代青白瓷的胎壁,普遍比元代的要薄又輕,幾近脫胎。
2.胎土:湖田窯青白釉瓷器胎質潔白,聲音清脆,因此有專家認為傳説中對“柴窯”的品評,所謂“青如天,明如鏡,薄如紙,聲如磬”,很可能是指這種青白釉而言。
影青瓷的胎質潔白細膩,早期胎較厚,後來逐漸變薄,呈半透明狀,在13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下燒製,瓷化程度很高。
宋代湖田窯青白瓷的胎質,其實以淡淡的糙米黃和淺灰白為多,並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,胎質比不上現代瓷器堅密,這從殘器的剖面可以觀察領悟,差一點的青白瓷還可以看到細密的孔隙。
另外,宋時瓷土採用碓、碾粉碎,人工淘煉,坯土不可能十分精細。很多器物的露胎處尤其是器底會有顆粒狀土渣。現代仿製的青白瓷,胎質雪白光滑,十分堅挺。
4.釉面釉色:宋代影青瓷器裏外施青白釉,釉色鮮嫩,玉質感極強。氣泡稀少疏朗,通透。積釉處呈水綠色,釉面開碎片紋,釉色瑩潤,白中透青,溫潤如玉者為真品(湖田窯)。
亮麗乾淨或黑黑舊舊者大多是偽品,有一點點黑黃斑且深入胎骨者為真品,黑黃斑點在釉皮表上者為偽品;釉面有乾燥自然的小碎開片的為真品,有顯濕且機械木然的開片為偽品。
5.紋飾: 宋代景德鎮青
白瓷紋樣的題材廣泛,以植物類的各種花卉為主,動物類的魚藻、珍禽、瑞獸次之,也有人物、佛道故事等。
刻劃主要有側刀法、正刀法、平刀法、劃刀法四種刀法,裝飾形式的美感是由刻劃線條美妙生動而產生的。
運刀精確,刻線剛勁,清晰利索的線條給人以芒角飛動之美感。影青瓷的刻劃花真品飄逸豪放、收放自如,大氣磅礴,而偽品則縮手縮腳,木然呆板,極不自然。
刻劃主要有側刀法、正刀法、平刀法、劃刀法四種刀法,裝飾形式的美感是由刻劃線條美妙生動而產生的。
運刀精確,刻線剛勁,清晰利索的線條給人以芒角飛動之美感。影青瓷的刻劃花真品飄逸豪放、收放自如,大氣磅礴,而偽品則縮手縮腳,木然呆板,極不自然。
但採用的是現代製模灌漿法,與宋時手工拉坯成型的器物截然兩樣,顯得規整、匠氣、呆板,缺乏靈性與韻致。
同時,仿製薄胎青白瓷,其裝飾只能是印花或劃花,絕無刻花,因為能在如此薄的胎體上刻花者,難度實在高,現代瓷工也只能望其項背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