融入南宋影青劃花碗的美感世界
買買骨董文物,放在公司或客廳充當門面來提高身價,自己卻不去看書、逛博物館、查資料,連起碼的修為認知的功課都沒有去做,也又不願意去請教專業人士,代為「掌眼」。
花錢買來的「古」東西,都是以耳代目,聽從古董店老板的片面之詞。
過去曾有位台灣專做電梯的大老闆,收購傅抱石的作品,還到大陸去開傅抱石大展,結果惹得傅的妻兒都出面,指控作品裡沒有一張是真的,畫冊最後全數收回,弄得灰頭土臉。
我認為對於古董的文化水準與知識養成,乃是一點一滴的累積,不可能速成,更不可能一步登天。但是,在媒體報導與金錢遊戲推波助瀾之下,弊病就因此應運而生,之所以會受騙上當,正是由於「假博」、「澎風」、「裝闊」、「躁進」等心理所造成的。
不僅是台灣連對岸也是如此,我前一陣子看了中國大陸中央台的「尋寶」節目,主持人說「七分故事三分寶」,實際情況恐怕不止三七比例,而是應該九點九比一吧!百分之九十九是假故事,只有百分之一才是真正古物。
節目裡曾有一個三十歲左右青年人,拿了一支三根超大提樑的茶壺參與「尋寶」節目鑑定。專家首先就針對壺底的落款產生懷疑,因為落款的「大清康熙年李氏祠堂為李鱓滕縣知縣而作」與史實不符。
鑑定專家說:「康熙時李鱓尚未出生,怎會有李氏祠堂為李鱓製壺?」一聽到時間不對,這青年遂馬上改口說,他認為至少也是民國時期所做的。
專家還是不同意,緊接著指摘那上面的金色紋飾是現代化學金,因此可以斷定茶壺係最近期間的現代工藝品,頂多值幾百塊人民幣左右。
聽在這位青年人耳裡,他頗不高興,立即抗辯說:「不可能!我是用兩萬八買的,我這裡還有收據。無論如何,我還是覺得它挺漂亮的」。
專家回稱:「那,就太貴了!」青年一臉腦羞成怒的樣子,另一名專家只好接口打圓場說:「沒關係,只是提供給你作參考。」
可是為何這位青年堅持說它美呢?要知道美是有雅俗之分的,被尊稱為精美的古文物,幾乎都是出自古時相當有教養的知識階級之手,或是由他們把關製作的作品。
這種情況下殊不可能會以俗為美,反而應該是具有相當高雅的氣質的。顯然這位青年根本未曾讀過任何相關資訊。
要是贗品、仿造呢?反應則十分多樣,有的人一臉懊惱不發一語匆匆離去;另外有的人則故作輕鬆狀,對著主持人說:「沒事,我挺得住,再接再厲….」;更有的人,則一副不以為然狀,嚷說,還是信心十足,堅持自己的眼光。
一旦問起大多數的收藏者,回答只會說很美,美在那裡 ?則說不出細節。對於該物的歷史、形式、材質、紋式、製程等相關知識,大多表示都不太清楚且也沒有主動閱讀過任何書籍,或是請教過專家等,承認是聽來的或是個人主觀想法。
我認為如何去認識「古物」,是一種文化繼承的堅持。喜好古物而非是金錢投資的遊戲,是面對文化認同的學習。
抱持著學習古人當時的心情,來重新瞭解到文化的美學,我想這才是收藏骨董的本質。我們都只是在大歷史時間流裡,保管這些文物暫時的接棒人,在這短暫擁有的當下,藉由學習並認識「古物」,才能進入古人美感心境的世界,交織在一起。
我想以這樣態度,才能真正去擁抱這件文物吧!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