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代影青梅瓶

你可知道,守口如瓶的瓶是哪種瓶?

    這種瓶子,頸部很短、寬肩、長腰、體型碩大而口部卻奇小無比,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對比,這種瓶子有個非常優雅的名字,叫梅瓶。

    它作為一種具有儲酒實用、陳設裝飾、明器陪葬等多重用途的器物,從唐代開始出現時就已受到人們的喜愛,到宋代時已很流行,元明時期隨著青花瓷器的成熟而日趨風行。近年來我迷上了古陶瓷器特別是梅瓶,它以優美的體態而備受眾人推崇。

    而這件元代影青梅瓶是我從齊彥那所購買來的,他年紀輕輕就能從事專賣古陶瓷的古董商,我常跟他討論關於古陶瓷的知識與鑑賞。

一般說來,瓷器的形制、紋飾、款識等,後人都是可以仿製的。因此,拿到一件瓷器,鑒別真偽的首要因素並不是這些。當然,這些條件,在斷代上是必須要考慮的。

  我以為,要確定一件瓷器的真偽,首先要考慮的是它的以下四個要素,那就是:一要看胎質;二要看施釉;三要看彩料;四要看有沒有真正的老舊之氣。


     古代都是採用柴窯方式,因為燃燒松木與松油的緣故,燒成後的器表釉柔潤,並經時間歲月與人們的把玩,釉光呈現出寶光的光澤感,現在則都是用電窯加化學釉故產出刺眼閃耀的賊光。


       在元代的製胎原料,屬於高矽低鋁性質,燒成溫度約1200度左右,大多使用景德鎮瑤里高山上開採的麻倉土與高嶺土混合的瓷石。而現今新仿胎料,則非使用高嶺土,由機械開採與加工。

     高嶺土混合的瓷石,都需要經過舂細,與淘洗去除雜質,再經過沉澱等程序後才能配料製坯。古代因設置技術不如現今,因此坯土含有一定的雜質,故燒成後胎質中往往有砂質顆粒俗稱砂眼與铁質斑點等。

在露胎處均可看到細小黑色顆粒铁斑、胎體顏色呈牙黃色、胎質粗糙疏鬆,並有大小不一的砂粒黏著。

    在底足口沿或縮釉露胎處均留有火石紅。而火石紅的形成因胎體中存有一定數量的游離鉄,窯火將胎中水分迅速蒸發,將游離铁帶到胎表而形成。現今仿品因胎土淘洗乾淨,胎體過細過白、密度高於真品、不易含游離铁,故都以塗抺或噴氧化铁鏽來造假,沒漸層較為死板。
   


如果我們

以高倍放大鏡觀察釉層,會有大小氣泡混雜分布,現今仿品多為小氣泡層次清楚。

    器物造形也是斷代重要依據之一,若能掌握某程器形不同時期的變化在起始與消失年代轉換,在鑑定上的正確性也能大幅提升。


     元代梅瓶頸口加高上小下大,以連接緊接著豐肩,整體粗壯豐滿。

瓶罐則先分段製出泥坯,再將製好的泥坯以泥漿拼接,即二部份濕胎的接合,而非一口氣拉出。

    內壁因多不修胎,接口處往往可以見被擠壓的胎泥痕跡。

     中華民族的瑰寶--古陶瓷,主要它歷史含量悠久、文化內涵極其豐富、藝術精品價值極高,是我們祖先們所遺留下的歷史實物見證,既然具有歷史、美學和研究價值,那就必然具有收藏價值,有了收藏價值也就會產生相應的經濟價值

    但相對的要做的功課也是非常的大量,因為古陶瓷在中國,各朝各代都是以皇家喜愛品味為主成為當代主流(直向面),加上涉及到南北各地的窯口眾多(橫向面),又有後朝仿前朝的做舊風氣(做假),所以要去鑑賞那些真真假假古陶瓷是難上加難,讓很多人面對陶瓷確實感覺如霧裡看花一樣,這使得收藏瓷器尤其困難。


     我每買到一件古陶瓷,拚命翻書查網頁看資料,每每弄到廢寢忘食,直到瞭解一二才罷休。這些東西讓我開眼學習不少知識,沒有接觸前你是不會有動力去發掘其中的文化,只有親自去體會,才有機會朝向廣闊古陶瓷文化前進著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