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菜油燈盤
油燈的文化,據考證從戰國就開始了,燈具燃料主要是動物油脂。
魏晉之後,植物油逐漸取代動物油成為主要照明燃料,而植物油中,普遍用油菜籽榨出菜油,菜油燈佔據著照明用具重要的地位。
在台灣清代早期農業社會裡,並不是每一戶人家都買的起油更不要說是菜油燈。
當時富裕人家點菜油燈,但是一般貧苦家庭只能點煤油(很臭又易冒黑煙)。菜油燈主要由燈盞盤、燈芯所組成,一般以陶瓷製作的為主,有燈盞就夠了。
有些人家買不起燈具,就拿小碟或小碗充當燈盞,放入油和燈芯,就成了簡易燈具。
魏晉之後,植物油逐漸取代動物油成為主要照明燃料,而植物油中,普遍用油菜籽榨出菜油,菜油燈佔據著照明用具重要的地位。
在台灣清代早期農業社會裡,並不是每一戶人家都買的起油更不要說是菜油燈。
當時富裕人家點菜油燈,但是一般貧苦家庭只能點煤油(很臭又易冒黑煙)。菜油燈主要由燈盞盤、燈芯所組成,一般以陶瓷製作的為主,有燈盞就夠了。
有些人家買不起燈具,就拿小碟或小碗充當燈盞,放入油和燈芯,就成了簡易燈具。
《儒林外史》中的嚴監生,臨死前因油燈裡點著兩根燈芯,伸著兩個指頭就是不肯咽氣,直到家人把燈芯挑去一根才閉眼。
嚴監生是有錢人,如此做法被視為吝嗇。其實對普通人家而言,點兩根燈芯確是非常燒錢之舉,除非是遇到特殊情況,才不得不點兩根,一般都是點一根燈芯。而且即使點一根燈芯,也要想盡辦法讓其少費油。
此後歷代雖有改進和創新,但構造原理不變。省油燈自出現以來一直廣受歡迎,不僅百姓使用,連官員家都有它的身影。有了省油燈,用不省油的燈便成了浪費之舉。古人點燈要耗費燈油,所以從節儉角度出發,應儘量減少點燈時間以節省燈油。因此人們用「不是省油的燈」,形容這人脾氣不好、很麻煩、心機重或是這人有一定的能力是厲害的角色,不要小看他,不是三兩下就可解決的人,有一定本事,不是平庸之人,應對他時煞費苦心、不好對付等等,都是以負面隱喻的用語。
這幾件清代菜油燈盤是從張先生那所蒐購而來的,他曾經是南亞塑膠新港廠的員工。從小就對民藝品情有獨鍾的他,年輕時四處蒐羅早期的台灣民藝,可說是台灣民藝的蒐藏狂。
特別是他的母親,更不瞭解到這些古老的碗盤,常常在他耳朵旁抱怨,說,這些老東西又髒又舊有什麼好的?為何值得他去買一大堆回來?放在家裡都沒空間了!有誰會要這些破銅爛鐵?你賺得錢太多嗎?真是浪費錢呀!他聽完後都不作任何說明,他覺得跟家人解釋,只會雞同鴫講,愈講愈不懂……等。他跟我侃侃而談之前他的經驗往事,說完也讓我是有感而發,真是民藝人的共同心聲呀!
由於玩股票失利賠上千萬,改變了他的一生。為了還債不得不出來兼職,幸虧早年有收藏大量的陶瓷碗盤,所以他目前出售一些之前所蒐藏民藝品以彌補損失。影響最大反而是他母親,沒想到眼中的圾垃,竟然可以賣錢改善生活上困境。他的母親有空也會陪著他出來市集擺攤收錢,在耳濡目染影響下,慢慢才真正明白張先生的想法。
現在每逢遇上停電,或是在家中品茗,我會刻意點上油燈,那小小巧巧的火光在暗夜裡營造了絕佳的氛圍。讓所蒐藏的每一盞油燈都能夠點燃,不僅是裝飾或蒐藏用途,我希望可以真正落實實用它。
不一定是看不懂的藝術品才能稱為美,生活上用得到的東西也有實用之美;我覺得民藝就是平常不覺得,使用了才發現原來很有魅力、很美的東西。
曾經有人說過民藝是「有質感、有溫度和心意的東西」,我想這句話只有用過的人,才能真正明白其中內涵吧!
留言
張貼留言